赶在 2025 年 7 月的最后一天,俄罗斯国防部低调宣布控制恰索夫亚尔。这个位于顿涅茨克高地带和运河线上的小城市易手后,乌克兰试图通过无人机空投旗帜、在边缘区域部署少量尖兵等手段,强行证明没有完全丢失,是因为在此战败的后果太大。
■恰索夫亚尔打了 16 个月
一、早期表现出色的防守战术
恰索夫亚尔最高海拔 210 多米,是一块纵横 6 千米左右,总面积近 40 平方千米的不规则土地。一条 30 米宽的运河,将其分为东西两块,其中东区面积只有不到 3 平方千米,以高楼居多,是守军前沿堡垒据点。西区错落分布了 10 多个独立分区,彼此间有森林阻隔,是守军主阵地。当 2024 年 4 月 4 日,俄罗斯第 98 空降师突袭东区,打响战役时,部队番号一度超过 10 个旅的守军,借助运河从西区增援前线,双方都是经过血战的精锐部队,无人机操作和火炮支援也很娴熟,在狭窄的东区厮杀整整 3 个月,守军才被驱逐出去。
■恰索夫亚尔属于平原上的"小高地"
相比于俄军原计划在 2024 年 5 月 9 日前,拿下恰索夫亚尔的规划,这个进度简直低到离谱。于是俄军转变战术,逐渐将除第 98 空降师之外的主力部队调走,只维持有限的攻击强度。又经过四个月的鏖战,也就是 2024 年 11 月,在守军也明显缩减的情况下,俄军成功渡过运河进入主城区。到这里,俄军进展都非常有限,但就在守军认为还能再守三年之际,俄罗斯滑翔制导炸弹产量飙升,苏 -34 出现在恰索夫亚尔上空的频率暴涨,守军最依赖的拉扯战术逐渐失效,俄军开始快速推进。
■苏 -34 显著影响了恰索夫亚尔之战的走向
二、在战斗中逐渐崩溃的守军
仗打到 2024 年,双方的战术惊人一致。即以少量精锐骨干,率领补充兵员在前线交战,真正的主力则留在后方,视情况进行增援或反扑。管道突袭在这里是常态,双方都一方面利用地下管网反击,另一方面又屡屡炸毁管道以阻断对手进军,甚至地下迷宫交战也不罕见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栋建筑反复易手十几次,拉扯到双方崩溃都是常态。然而,当 1500 千克的制导炸弹呼啸落下,将建筑炸成废墟,在无人机视角下一览无余时,反复拉扯就不再现实。守军无力解决这个问题,只能在流血中逐渐后撤。
■战后的恰索夫亚尔很难找到完整建筑
而由原乌克兰志愿军整编的第 67 机械化旅,在 2024 年 4 月进入恰索夫亚尔之前,就因为内部分裂而损失了不少指挥骨干。在前期东区的交战中,更是因为有意保存精锐老兵,肆意消耗新兵被进一步调整建制。又经过近一年的失血后,该旅在今年 4 月彻底失去战斗力,核心人员损失殆尽,只剩下第 24 机步旅还在恰索夫亚尔坚持战斗。俄军眼见消耗战术成功,于是又调集力量沿 6 千米长的运河全面展开,分三个方向交错进攻。守军在防御建筑被摧毁殆尽,缺乏挪移空间,又无兵力增援的情况下,逐步撤出战斗,少量人员被俄军包围消灭。
■随着第 67 机械化旅损失殆尽,原乌克兰志愿军也不复存在
三、乌克兰已经耗不起了
纵观整个恰索夫亚尔战役,守军除前期有零星失误外,战场表现其实不错。但在明明占据地理优势,又投入多支精锐部队,战术运用也不逊俄军的背景下依然战败,才是乌克兰不能接受的。究其原因,还是俄罗斯自 2024 年逐渐明确的消耗战术已经起效,驻恰索夫亚尔的守军,除了极少数部队是长期坚持外,像第 1 总统旅、第 5 突击旅、第 23 机械化旅等精锐都只能暂时停留,局势稍一缓解就转移到其他区域救火。后续补充的领土旅人员素质差,缺乏训练,根本守不住战线,战败就成必然了。
■俄军在恰索夫亚尔是真的下狠心全面摧毁
结语
俄军在开战之初也曾有一些花样操作,但结果都不算好,原因在于乌克兰有西方的情报侦查和信息化作战系统加持,而俄军在这方面水平太差。从 2023 年开始,俄军调整战术,开始有意识的"结硬寨,打呆仗",发挥火炮和航空兵优势,叠加无人机海,硬逼乌克兰军队在正面战场消耗人力和装备。恰索夫亚尔战役中,第 67 机步旅消耗殆尽,从北线增援的几个机步旅也调来调去,都是乌克兰人力消耗剧烈的表现。如今随着恰索夫亚尔失守,俄军已经三面合围康斯坦丁诺夫卡,一旦拿下这个位于 T-0504 公路上的核心城市,红军城南侧屏障将被彻底撕开。从恰索夫亚尔之战中,俄军表现出的作战韧性、乌军的疲惫来看,这个顿涅茨克北部最关键的战略城市,未必能撑过今年。
胜亿优配,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,股查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